咨询热线:

13385285250

扫码关注绿茵生态

废弃矿山生态价值观

发布时间:2023-08-14 16:04:19

生态价值观统指对生态的价值认知、价值构成以及生态对人类影响的价值判断。

生态价值观中一项重要内容,是如何看待被人为毁损的生态。

人为毁损的生态,大部分是由人类挖掘资源造成的。采挖资源的方式决定被毁损生态的严重程度,用“粗放式”、“粗暴式”的方式给地球表面造成不同烈度的毁损统称为“地球伤疤”。这些“地球伤疤”不仅造成了人类视觉上的伤害,也打破、割裂了地表乃至地下生态系统的平衡,给生活在区域内的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。这种影响从价值角度判断,因生态毁损对人类的影响大大超过资源本身的价值。因此,矿山生态修复是拯救人类家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。

 

1.webp.jpg


如何看待被毁损的生态价值?在废弃矿山修复过程中,应秉承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?

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认为:把废弃矿山当成垃圾的观点是错误的。矿山是资源,废弃矿山也是资源。垃圾,只是放错地方的财富。

拥有资源时,矿山是有价值的;失去资源,矿山一样具有价值。

废弃矿山修复后既恢复了环境价值、生态价值,也释放了商业价值、经济价值。

对废弃矿山的价值认知,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观、环境观、未来观。


2.webp.jpg


废弃矿山的生态价值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实现?

 目前我国对废弃矿山生态价值、经济价值的修复手段一般有三种模式:即,1.0模式;2.0模式和3.0模式。

1.0模式又称之为“双复模式“,即复绿和复垦。通过科学手段对被毁损的生态进行修复,使生态内部肌理得到激活,由废弃矿山重新实现绿水青山的效果。

2.0模式是景观模式,这是在1.0基础上的生态升级模式。形态上已不是一般的复绿,而是由普通绿化升级为生态景观。修复后的生态与原有生态融为一体,激活生态肌理,高于原有生态。终端产品一般是矿山公园、地质公园、湿地公园等。

3.0模式是经济价值实现模式,显著特征是产业植入。即在2.0生态升级的基础上,植入相关产业,使静态的矿山变成动态的经济体,通过生态升级、产业植入,使废弃矿山内部生态生产力被激活,继而通过产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

3.webp.jpg


1.0和2.0属于基础模式,具有公益性、社会性特征,基本目标是让废弃矿山修复好、绿起来,土地经济价值未得到******化释放。1.0、2.0模式没有产业植入,不可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,没有带动当地农民富裕的产业条件,矿山内在生产力没有激活,因而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。

3.0模式是以产业导入为特征的矿山修复模式。其基本特征是,在矿山修复之初,即考虑如何以产业植入的方法利用好这片待修复的废弃矿山。尊重土地并******化利用土地,以与当地各种要素基本匹配的前提下导入合适产业,并通过一项或多项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,提供致富条件,为当地政府提供可持续的税收,实现“废弃矿山绿起来,生态环境美起来,乡村产业旺起来,地方百姓富起来”的综合目标。

1.0、2.0模式生态价值的实现一般情况下依赖于各级政府的投入,公益性特征非常明显。而3.0模式是一种不依赖政府投资的矿山修复模式,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并让社会资本的投资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,实现其经济价值。它的主要特征在于“生态产业化”。

 

4.webp.jpg


生态产业化 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深刻揭示,是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,是用产业思维、发展思维、科学思维看待生态、看待自然的科学认知方法,是生态价值观的高级认知。

它的核心内涵在于:

1、揭示废弃矿山自然属性中的经济属性。把生态价值中的经济价值释放出来。促进生态生产力被激活,实现“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”全过程。

2、不仅将植物植入生态,而且将产业植入生态。实现生态与产业的结合,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结合,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结合。

3、生态产业化不能一概而论,不是所有需要修复的废弃矿山都可以植入产业,更不是所有产业在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可以简单复制。不同区位、不同要素、不同生态秉赋、不同产业条件,适合不同的产业匹配;而不同产业其生态价值所释放的经济效能也是不一样的。

 

5.webp.jpg


生态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是废弃矿山土地的******化利用。修复过程中要善于把废地、荒地、盐碱地、丘陵地等有效利用起来,通过土地修复整理,扩大土地利用面积,释放土地利用价值,以土地再造和产业利用,实现修复经费的平衡。

关键点还在于产业植入,持久的经济效益是通过产业的持续性来实现的。社会资本投资方,仅有土地收益而没有产业收益,不可能获得持续回报。农民靠短期收入也不可能真正摆脱贫困、实现致富。

 

生态产业化须从两个方面去理解:

1、理解生态产业化必须与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联系起来。经过40年发展,我国已经由高速度发展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。高质量发展时期追求的是品质、是质量,而不单纯是速度和效益。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,如何评价矿山生态修复的品质?不仅要评价其修复的生态质量,还要评价其修复后的经济质量。既要恢复绿水青山,也要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。一方面要达到生态优美、宜业宜居的目标,另一方面要达到产业兴旺、百姓富裕的目标。这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的要求。


6.webp.jpg


2、理解生态产业化必须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著名论断联系起来。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,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依托,失去生态环境承载力,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发展,人民群众也不可能获得美好生活。把绿水青山保护好就是保护了金山银山;把绿水青山修复好就是扩大了绿水青山;把绿水青山利用好,就是开发了金山银山。过去我们炸山挖地,毁坏了生态,毁了大量绿水青山。如今,我们要将废弃矿山重新修复成绿水青山,这不仅是对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救赎,也是一次生产力再造,更是一次土地和资源再利用的过程,更是国家战略性发展的需要。

 


7.webp.jpg


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如何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******化?

一、 让产业思维成为矿山修复的主导思维

产业思维是矿山修复的主导思维和核心思维。只有产业思维才能让废弃矿山资源得到******化利用。传统修复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修复而不是利用;直接产物是绿水青山而不是能产生经济价值的金山银山。现代产业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将废弃矿山也作为资源(甚至是不可多得的资源)加以利用,目标既是绿水青山,也是金山银山。

产业思维的运用一方面表现为导入产业,提高废弃矿山的经济属性;另一方面表现在项目的选择上。选择项目既要符合当地实际,也要符合市场导向;既要符合当下需求,也要符合长远需求;既要符合经济要求,也要符合文化要求和生态要求,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、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。

二、 做好顶层设计是矿山修复的前提。

特别是产业植入的顶层设计。修复思路和方案形成之前,要考虑山体、水体、土地、生态等各类要素的合理利用。顶层设计在前,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。如上海佘山深坑酒店,在修复之前不是考虑如何填埋,而是考虑如何利用矿坑,以合理化利用实现“产业修复”的目标。这是矿山修复的重要原则。如果先考虑修复、把矿坑填上再考虑产业,就造成修复方案的失败和严重的投资浪费。

三、 产业成功的前提是与当地要素高度匹配。

评价矿山修复顶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点,是产业选择的精准性。重要前提在于选择的产业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?是否与当地经济、文化、区位有很强的匹配度?是否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能?是否能给当地农民带来长期且绿色的收益?最终看是否能形成人与自然、产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格局。

四、 寻找生态恢复与良好投资回报相统一的******平衡点。

如何获得投资平衡是生态修复严峻而现实的问题。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生态修复事业的发展,也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速度。不解决投资平衡问题,就不可能引进大量资本进入生态修复领域,尚存80万处待修复的“地球伤疤”就不可能尽快得到修复。从目前实践情况看,实现投资平衡主要通过土地资源、存量资源的利用和产业植入来完成。一种是存量平衡,利用存量山石资源销售收入进行部分平衡,也可以根据修复需要适当开发部分资源实现投资平衡。第二种是土地平衡,修复矿山,造出土地,对土地整理后利用相关补偿政策获得投资回报。第三种是通过资源租赁、运营权限出让,获得平衡。第四种就是产业平衡。根据矿山特点植入匹配产业,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,让绿水青山通过生态产业化达到金山银山的目标,这是最长效的平衡方法。

 

8.webp.jpg


在矿山修复实践中,根据我国实际,要抓好“二个结合”:

一是把矿山修复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。乡村振兴是我国长期国策,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。生态振兴是乡村“五大振兴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基础的基础。没有生态振兴,其他振兴就失去了前提。调查显示,我国80万处废弃矿山有98%分布在农村,修复这些生态必须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。尤其是3.0模式的运用,在生态修复过程中,通过产业植入的方式,使矿山修复3.0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。

二是把矿山修复与地方经济新引擎打造结合起来。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、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,一些资源依赖性和产业污染性城市在传统动能消失后,面临艰难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严峻挑战,这既是一种压力,也是一种机遇。传统产能凤凰涅槃,新的产业结构、新的动能呼之欲出。未来的基本趋势是:绿水青山替代资源大山;生态产业替代传统产业;科技财政、生态财政替代土地财政;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。矿山修复产业融合的过程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打造的过程,利用矿山修复,打造新型生态产业链,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,将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。

向下挖资源的时代已经结束,向上找资源的时代正在到来。绿水青山就是******的资源,绿水青山就是******的蓝海!



扫码关注绿茵生态

Copyright © 2023 武汉绿茵生态产业院 备案号:鄂ICP备2023012960号-1